活动主办

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
活动主题:
讴歌新时代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时间:2021年9月28日至10月8日
地点:安徽省安庆市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安徽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安庆市人民政府

历届艺术节回顾
名家名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艺术节新闻 > 黄梅戏源自安庆再添新证
黄梅戏源自安庆再添新证
文章来源:安庆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12-30

调研组人员在富水镇采集民歌小调


  12月15日至19日,“黄梅戏起源与发展”调研组走进陕西省商洛市山野乡村,对当地习俗、方言、民歌小调进行研究。调研组共有11人,由黄梅戏研究专家和安庆迁陕移民史研究专家组成。

  调研组研究断定:流行于陕南地区的“蛮子腔”就是安徽安庆方言,历经260多年,在清乾隆时期安庆迁陕移民后裔群体中,仍然完整、全面地保存了孕育黄梅戏诞生的安庆民歌小调。这强有力地证实了黄梅戏源自安庆!

  A陕南人为什么操安庆方言

  1984年,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研究人员在陕西省商洛地区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当地人说话口音与安徽省安庆方言相同。于是,研究人员便开始搜集有关资料,后来,他们查阅了安庆地区官方志书史料,没有发现相关记载。

  2002年,研究人员在商洛地区的商南县和山阳县县志上发现了安庆人远迁陕南的相关文字。

  于是,研究人员开始对安庆地区各姓氏家谱进行查阅,结果令人吃惊:早在清乾隆初期,当年的“江南省安庆府太湖、怀宁、潜山、桐城、宿松、望江等六邑”,几乎每个家族都有移民迁居陕西,直到清末民初还在合修家谱。由于抗日战争爆发,陕南与安庆两地宗亲中断了联系。

  2014年元月,根亲文化研究会研究人员来到商洛市,先后走访了商州、山阳、丹凤和商南等县区,了解当地百姓的习俗、语言,查阅当地家谱,查看当地的古墓碑文,从而印证了清乾隆时期安庆移民迁陕这一史实。

  B陕南民歌小调与安庆黄梅戏有何关系

  在印证史实的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当地的一些民歌小调与安庆黄梅戏很相似。职业敏感性告诉研究人员,这些民歌小调对于黄梅戏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回安庆后,研究人员将采集到的民歌小调交给相关机构进行进一步研究。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专家非常重视,通过对部分陕南民歌与黄梅戏声腔进行比较、研究,初步判断两者系同源关系。

  2015年12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

  关于“振兴地方戏曲”的有关文件精神,根据中宣部和安徽省委宣传部的相关要求,安庆市成立了“黄梅戏起源与发展”调研组,赴全国有关区域开展黄梅戏起源和发展的调查研究。

  12月15日,由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陈兆舜,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编审张全海博士,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黄梅戏作曲家陈精耕,以及何成结、王秋贵、何晨亮等黄梅戏作曲、编剧老专家组成的调研组,前往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考察当地安庆移民迁陕后裔中祖辈流传下来的民间戏曲文化。

  本报记者作为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也参与了此次调研活动。

  C千里之外听到“安庆味儿 ”的民歌小调

  商洛市委宣传部非常重视此事,特别安排了商洛文史专家、商洛市博物馆馆长刘作鹏以及商南县宣传、文化部门负责人全程协助调研工作。

  在商南县富水镇王家庄村,76岁的贺信仁和65岁的贺文龙,祖籍均是安庆宿松县,他俩分别演唱了当地的民歌小调,让来自千里之外的安庆调研组人员倍感亲切;在“入陕第一村”富水镇桑树村,一群60多岁的村民表演了锣鼓歌唱。尤其是63岁的汤维朝所唱的《劝世文》,让黄梅戏老专家们感到时空错乱。

  “这哪里是陕西老人演唱?分明是安庆农村里的表演!吐字发音完全是安庆地区方言,就连一些字词的发音都与安庆的一样,汉语拼音无法注音。”72岁的陈精耕先生连忙问他还会唱哪些小调。

  在商南县青山镇青山村,83岁的老

  翁李永荣和70岁的老妪余春凤演唱了许多带“安庆味儿”的民歌小调,博得了调研组人员阵阵喝彩。来自商南县城关镇十里铺村的康华贵今年52岁,自称祖籍是太湖县。他演唱的“孝歌”与安庆地区的“哭丧歌”几乎没有区别,引起调研组的“特别关注”。

  据了解,这些受访的演唱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有的还不识字,所唱的民歌小调都是祖上口耳相传的。

  D“冰窖效应”保留下260年前的安庆民歌小调

  陈精耕先生是黄梅戏一代大师王少舫的女婿,曾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艺术研究室主任,目前还担任着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名誉院长。

  陈精耕在谈到陕南之行的感受时说:“什么是黄梅戏?黄梅戏就是用安庆话歌唱出所要表达的内容。黄梅戏原本就是从民间灯会的‘二小戏’、‘三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到整本大戏,历史才百余年。”

  此次陕南之行,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安庆地区民间灯会上所听到的旋律和音调,这些吐字发音恰恰是渐渐消失的安庆土语。由于陕南地区位于秦岭大山,较为封闭,形成“冰窖效应”,迁陕的安庆移民后裔至今还保留了先祖们260年前从安庆老家带来的习俗语言、民歌小调等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有力地证实了黄梅戏源自安庆、发展于安庆!

  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陈兆舜说:“旋律和曲调、方言土语好比是戏曲的‘DNA’。我们通过对陕南戏曲文化的调研,找到了与黄梅戏相同的‘DNA’,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找到了强有力的历史与现实的证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