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戏剧小梅花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在安庆召开

研讨会现场
为总结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在发现和培养戏曲人才、培育艺术土壤、深化艺术美育等方面的有益经验,推动戏剧“大小梅花”互相促进,为戏剧事业繁荣发展培养后备力量,在第29届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举办期间,第四届“中国戏剧小梅花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在安庆召开。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刘冰、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主任李小青、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副主任王之茵及相关艺术家专家代表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议由李小青主持。
小梅花历经29年,活动成效显著
中国剧协原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光是“小梅花”活动的首倡者,他深情回顾了“小梅花”活动创办的初衷,他说:“‘小梅花’活动真是越办越好,从首届资金困难到本次第29届高质量的举办,不断扩大自身影响,传播力远超以往。”“小梅花”活动借助新媒体不断扩大自身影响,活动的关注度、点赞量达数万,传播力远超以往。既培养出大批从“小梅花”成长为“大梅花”的专业人才,又带动了数万观众及家属,培育和扩展了戏曲受众,还促进了专业院校师资的精进,活动期间的组织管理方面也显著提升。此外,还建议“小梅花”活动未来增设器乐演奏项目,从而弥补基层院团乐队人才培养短板。

研讨会现场
“大梅花”对“小梅花”的哺育
“愿倾尽所能培养‘小梅花’,戏曲传承需要代代接力。”上海昆剧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梁谷音,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周东亮,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素琴,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珮瑜分享了他们作为“大梅花”对“小梅花”戏剧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并肯定了“小梅花”活动在人才培养方面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梁谷音是第三届梅花奖得主,此次以主教老师身份参与“小梅花”。周东亮发现孩子们乡音渐淡、远离锡剧,便提议开办锡剧兴趣班,试点很成功,还得到了市政府的长期支持。陈素琴带的戏曲班培养出了很多来自特殊家庭的优秀毕业生,很多学生不但得到了政府的帮助,还获得了院团提供的工作。王珮瑜投身青少年京剧教育,成立瑜音社小科班,以专业标准做业余培训,注重师资梯队,通过少儿京剧团公益演出实现学演相长。他们结合各自的艺术特长与戏剧人才发展中的实际需求,在戏剧教学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造力。

研讨会现场
“小梅花”向“大梅花”的成长
“我们从懵懂戏曲少年成长为梅花奖得主,始终感念‘小梅花’这个平台。”广州粤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非凡,山西省临汾市小梅花蒲剧艺术培训中心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梁静,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二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尹春媛分享了他们从“小梅花”成长为“大梅花”的经验与感悟,表达了他们对“小梅花”活动的感恩之情。吴非凡作为首届“小梅花”获奖者,她深切感悟到“人才培养要紧扣“娃娃期”,“小梅花”正踩准了这个黄金培育节点。”梁静认为“小梅花”与“大梅花”是培养戏曲人才的有效举措,其核心在于“少儿奠基机制、争先创优机制、永续发展机制”这三大机制。尹春媛曾两次获得“小梅花”,一路成长过来收获良多,她认为戏曲专业能力的成长,主要在于三点:一是深耕实践,二是持续学习,三是不断历练。获奖不是终点,作为“大梅花”要继续精进,为戏曲发声。他们的成才之路具有很好的示范性与参考性,展现出了中国戏剧人才的守正创新与使命担当。

研讨会现场
“小梅花”活动赋能地方戏剧发展成效显著
“衷心感谢中国剧协和‘小梅花’活动,极大推动了我们两地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也让学校师生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二祥、黄冈艺术学校副校长夏建国分享了安庆、黄冈两个活动主办地的切实工作经验。他们一致认为,“小梅花”活动不但提升了当地戏剧教师教学能力,还让学生们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与滋养,对当地招生工作同样影响深远 ,良好口碑与浓厚氛围拓宽生源渠道,助力戏剧教育发展,让当地百姓感受到了中国戏剧艺术的魅力。
贡献地方力量,激活“小梅花”传承新活力
“紧跟中国剧协步伐,积极探索戏剧人才培养新方向,夯实“小梅花”培养根基。”湖南剧协副主席、秘书长李鸿飚,上海剧协副秘书长徐俊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剧协副秘书长刘梅,陕西剧协组联部主任雷琳静几位省级剧协代表,分享了各地剧协工作的实践经验与切身体会,尤其是放宽年龄限制、增设细化组别、深化文教融合等方面进行着积极探索,并谈到多年来“小梅花”活动的积极影响,为各地区戏剧领域发掘和培育了大量后备人才,激活了青少年对戏剧的热情,为地方戏剧传承注入了鲜活力量。
警惕“三多三少”现象,推动活动可持续发展
“要警惕武戏多而文戏少,热门行当多冷门行当少,经典戏多新编现代戏少这三个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静提出了对于戏剧人才培养的建议,要优化教育体系,平衡技艺与人文培养;注重行当均衡,加强冷门行当传承;孵化创新剧目,在坚守传统美学基础上推动当代转化,让“小梅花”成长为戏曲传承的中坚力量。

参会人员全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