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黄梅古韵更新潮
这场谢军专场,或柔情、或悲愤、或爱或恨,情感炙热却收放自如。他将长水袖甩出了新花样,展现出“唱念做打”的硬功夫,更有现场绘就春日画卷牡丹图的卓越才华。还有剧中的鲤鱼变装,青年才俊的串场说唱,收尾时青春舞者的律动,愣是让老戏迷拍大腿,让“00后”举手机,原来咱安庆的黄梅戏能如此接地气,又如此“潮”。我亦为之欣喜,或许这才是现代黄梅戏该有的模样罢。
每一出折子戏的演绎,都像是从岁月长河里打捞起的情感琥珀,带着厚重的温度的美。《金鳞记·书馆》里,谢军饰演的张珍举止文雅,情感细腻,唱词精准,微微发颤的尾音里,有着少年情窦初开的羞涩,应和着当代年轻人“爱要勇敢”的心声,将张珍的款款深情与内心的纠结挣扎演绎得丝丝入扣。黄梅戏新编小戏《画春》可谓本次专场的一大亮点,谢军活脱脱演绎出初见春色而悸动的才子形象,他不仅有灵动的身段、细腻的眼神、扎实的唱功,还现场绘就春日牡丹图,年纪轻轻就有这般超强的艺术功底,着实令人赞叹;加上他那俊朗的模样、欲言又止的唱词,欣欣然,“春光明媚万物新”,把传统戏曲的含蓄美,转化成了青春萌动的“真国色”。而“在天上,在人间,奔赴爱”的国风戏歌《槐荫树下》,将经典与流行完美融合,将传承与创新蕴育其中,也叫他吟唱得“美不胜收”。

我喜欢黄梅戏,喜欢的是黄梅戏的唯美动人,而黄梅戏的“动人”,究其根本还是一个“情”字。难忘“周仁”的那一场哭,真是让人肝肠寸断。谢军以精湛的唱功,将角色内心深处对爱妻的思念与痛苦,一唱三叹地传递给观众。每一个音符都饱含深情,每一句唱词都扣人心弦;难忘经典剧目《梁祝》中梁山伯的悲恸与执着。乍看谢军,觉得少了几分悲情,多了几分“向命运抗争”的力量,当他得知英台不得不他嫁时,极具张力的表演蹙眉、摇头、顿足、推开、转身、憋闷、呆立、捶胸、颤巍巍等,一系列的神态动作,把情深、痛苦又无奈,表现得细致入微。“妹妹心碎——哥心碎”“杜鹃红了——一片血”的深情接唱,亦是情到深处意相融,悲至极致天地动;难忘《杨乃武·三堂会审》,念白清晰有力,节奏把握精准,杨乃武受尽折磨仍不屈不挠,在公堂上迎棒而起的瞬间,激昂的唱腔,诉说着杨乃武的悲愤、无奈与抗争,这抗争早已超越个体的冤屈,而升华为对“公平正义”的绝地呐喊。现在回想起那一幕幕,我仍感到美得人心儿荡漾,凄得人肝肠寸断,愤得人火冒三丈,痛得人无法呼吸。对“情”的再提炼、再传达,让传统折子戏不再是陈年久远的“老故事”,而成为戳中当代人内心的情感共鸣体,由此黄梅戏“以情动人”的魂得以守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谢军专场改稿12场,特意融入了丰富的现代元素。现代舞蹈的轻盈身段,泼墨挥毫绘牡丹的真功夫,让才子的形象不再是刻板的“古典书生”;光影设计上,应用更梦幻的色调、更具层次感的布景,把传统戏曲的“写意美”,转化成年轻人熟悉的“视觉沉浸感”。追求“情感无代际”,既能品出岁月沉淀的爱情厚重,又能找到青春悸动的共鸣,真正让黄梅戏成为有烟火气、时代感的大众文化。青年舞者的现代舞蹈收场,更是把“梁祝”的凄美、“书馆”的思念,升华成年轻人青春的寄语、时代的宣言——“相信明天,相信希望,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让黄梅戏的情感内核,在青春律动里找到新的表达出口。此外,新编小戏、国风戏歌的推出,通过专场演出、线上直播、跨界合作等方式,不仅让老戏迷看到传承的坚守,更让新观众看到创新的活力,因而具有了超越“个人专场”的意义。

可以料想不久的未来,当更多“谢军们”带着情与新在舞台上竞相绽放,黄梅戏必将在“传承的厚重”与“青春的轻盈”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韵味”+“潮味”之路,让这朵戏曲之花永远开在时代的春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