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女人》成功上演 跨省戏迷共赴黄梅之约
发布日期:2025-04-21 14:49
来源:怀宁县黄梅戏剧团 阅读: 次
字号:
大
中
小
锣鼓声声催春色,黄梅一曲动江南。4月19日晚,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精心移植创作的大型黄梅戏《挑山女人》在黄梅阁剧场震撼上演。这场汇聚了剧团心血与匠心的演出,不仅吸引了本地观众的热情捧场,更有江西、福建等地的黄梅戏迷远道而来,掌声与喝彩交织成一场戏曲的视听盛宴。黄梅戏《挑山女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生下了一个双目失明的残疾儿,不久后又有了一对龙凤胎。谁知,两年后丈夫离世,婆婆怨恨女人克夫便与他们母子四人断绝了来往。为了抚育三个孩子,她毅然选择了连男人都望而却步的工作——挑山。于是,无论风雨、不计寒暑,女人每天挑着一二百斤的货物,数次往返于齐云山那三千七百级石阶上,至今已有整整十七年……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此次推出的《挑山女人》,以黄梅戏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细腻动人的表演形式重新演绎。她的故事曾被媒体誉为“中国版《阿信》”,而黄梅戏舞台则将这份坚韧与悲欢凝练成直击人心的艺术表达。“这不是一个人的苦难,而是一个时代的脊梁。”剧组创作时曾多次深入齐云山采风,被原型人物的“泥土气”深深震撼:她的扁担挑的是生计,更是对命运的不屈。“每一次挑担,我都感觉自己和美英的灵魂在对话。她的痛与爱,都化在了黄梅调的起伏里。”为呈现最佳艺术效果,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提前半月进入高强度排练。从唱腔打磨到身段设计,从舞台调度到灯光配合,剧团全员秉持“戏比天大”的理念反复推敲。《挑山女人》虽是移植剧目,但结合黄梅戏的特色进行了本土创新,尤其在女性角色塑造上融入现代审美。演出中,主演以婉转唱腔演绎坚韧母性力量,配以舞台设计,令观众沉浸在戏曲艺术的深层感染力。演出结束后,戏迷们久久不愿离场。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紧握演员的手:“我年轻时也当过挑山工,这戏演的就是我们那代人的魂。”年轻观众则在社交平台刷屏:“本以为戏曲离我们很远,却被《挑山女人》的坚韧破防了。”《挑山女人》的移植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对黄梅戏当代生命力的探索。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让传统戏曲与时代产生共鸣。这场演出的成功,既彰显了基层院团坚守艺术阵地的执着,也为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播提供了生动注脚。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黄梅戏这门古老的艺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