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松:甘做戏曲人的铺路石
人物档案:
新中国第一代戏改干部,国家二级编剧,中国戏剧大百科全书(安徽卷)编委。解放初期就职于安徽省文化局艺术科,1953年筹建安徽省戏剧团,并任秘书,后任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所长。整理改编过《打猪草》《夫妻观灯》《蓝桥会》等大小黄梅戏剧目20多个,创作、改编黄梅戏《杏花泪雨》《巨流》,合作创编黄梅戏连续剧《双莲记》《女驸马》等,曾获华东地区戏曲会演剧本二等奖、安徽省戏曲会演优秀剧本奖、全国电视剧“金鹰奖”等。
听说有喜爱戏曲的晚辈前来拜访,接到电话的郑立松欣欣然答应了。5月20日下午,记者如约到访时,郑老正戴着老花镜在自己的书房内伏案写作。虽已有89岁高龄,但他仍坚持每天阅读、修改、创作有关黄梅戏的文章、剧本。就在两个月前,他才完成长达数万字的《探究黄梅调在安庆戏乡的演变历程》。
他说,只要活着,他就会一直关注黄梅戏,抓紧时间为黄梅戏留下最珍贵的史料,并甘心为黄梅戏的后辈铺路搭桥。
尊重戏史,传承戏文化
与记者接触的每一位黄梅戏老艺术家一样,郑老的书房尽是书,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戏曲创作编排、黄梅戏史料等各个方面,有的书页早已泛黄,有的是新版的杂志书刊。
而最惹人注目的是郑老的书桌,两侧摆满了被翻至某页折叠起来的书刊。郑老随手拿起一本跟记者解释:“这些都是关于黄梅戏的文章,只要发现了有错误或者有疑问的地方,我都会标注出来,告诉编者。”从人名、年龄、地址到与黄梅戏有关的发源地、专业表述等,郑老都会严格批注。
“现在的很多学者写文章很浮躁,照书抄书,很多东西不做研究也不认真核实就加以引用,这样下去,以后黄梅戏的真实史料就会被掩埋。”做了将近60余年黄梅戏研究的郑老感慨,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严格尊重历史,写任何一篇关于黄梅戏的文章都会以史料为依据。正是如此严谨的治学精神,许多黄梅戏学者、剧本创作家都会请郑老对文章、剧本进行把关,几十年来,郑老总是不厌其烦地做着默默无闻的校对工作。
由于年事已高,如今郑老听力不太好,腿脚也稍有不便,子女劝他不要总是久坐书房,郑老却总是很严肃地说道:“我们这一辈对黄梅戏最知根知底,留下最真实的黄梅戏史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不做留给谁做呢?”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筹建过剧团,创编过剧本,闯荡过市场,研究过戏史,正是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为郑老迎来了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至今,郑老还保留着一个花名册,里面详实地记录了几十年来全国各地前来求教的黄梅戏后辈。
“接触过那么多后辈,总体感觉是,爱好黄梅戏的人不少,有写作才能的人也不少,但是能写戏本的不多。”郑老告诉记者,他接触过的几个学编剧的大学生文笔很好,但几年下来对戏曲编剧创作仍是“摸不到边”。
“一定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郑老解释说,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戏曲人才的培养从表演到创作都不能简单地按照“上大课”的方式来解决,一定要“师带徒”,这就要求不仅演员要有师傅带,剧本创作等方面人才也需要老艺术家的长期点拨;另一方面,黄梅戏正在走向世界,戏根扎得深,戏剧人才可选范围也越来越大,除了戏校,还应该从社会中广泛征集加以培养。
期待修复梨园祖师庙纪念碑
有件事一直让郑老 “耿耿于怀”——位于卫山头的梨园祖师庙落成典礼纪念碑如今只剩两块断裂的石碑,期待重建。
据郑老所述,一九四六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安庆梨园协会修建了梨园祖师庙落成典礼纪念碑,修建资金由当时的皖钟、社会、安庆三班剧团联合表演筹集。该庙竣工后,常有梨园世家弟子在此祭拜,解放初期也常有民间艺人在此聚会,曾在安庆戏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今,历经风雨风雨侵蚀,梨园祖师庙已成废圮,纪念碑也称残垣。
“梨园祖师庙见证了京剧在安庆的发源,更是安庆戏曲的标志性建筑,一个‘有戏’的城市应该留住这些可遇不可求的历史遗迹。”郑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