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本信:戏曲编剧的艺术人生
人物档案:
1944年生,安庆人,国家一级编剧,曾任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专职编剧、创作研究室主任。安庆市艺术学校(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前身)第一批学生,曾是安庆市黄梅戏剧团青年队专职演员,后潜心于剧本创作。曾创作《为奴隶的母亲》《挑花女》《徐锡麟》《安庆黄鹄号》《七仙女与董永》《六尺巷》《半边月》《青丝恋》等近百部大、小剧本,获“华东戏剧田汉奖二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等。
今年的央视春晚,一首《六尺巷》歌曲让桐城礼让包容的精神广为传唱。其实早些年,现任国家一级编剧的濮本信创作的小戏《六尺巷》就曾获得2006年安徽省小戏调演“演出一等奖”。
“好的题材可以创作好的剧本,好的剧本可以传承优秀文化,教化育人。”2月17日,濮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与戏结缘,勇闯梅苑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少时的濮本信,爱热闹又爱思考,闲暇之余,经常跟随父母一起看戏。
“严凤英主演的《小辞店》一戏至今宛如眼前,从此与戏结缘。”濮老回忆说,上小学后,好朋友的弟弟是黄梅戏演员,便经常跟着去当年的老戏校玩,看演员们练身段、唱腔,年幼的濮本信越发爱上了黄梅戏。
小学刚毕业,濮本信就报考了黄梅戏专业。凭着一首“夫妻观灯”的唱段,他顺利考入了安庆市艺术学校(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前身)。
在学校,濮本信一边师从京剧名家陈鹤昆老师,练身段、武功,一边学习黄梅戏唱、念等。在校期间,濮本信的班队深得好评,后获市委领导特批,提前毕业,成立了安庆市黄梅戏剧团青年队。
1962年,濮本信毕业,所在的青年队以《天仙配》《女驸马》《荞麦记》等大型黄梅戏迅速唱红大江南北。
追梦路上一波三折
正当事业高峰时,濮本信的嗓子却适逢“倒仓”(变声),不能再唱戏了!习惯了舞台的濮本信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另辟蹊径——读书创作。
“剧团赴各地演出,同事们带回的都是各地特产,我带的全是各地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籍。”濮本信自嘲说,“那时文化不高,只能一边翻查字典一边一字一句咀嚼着作品中的精华,高尔基的《童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沈从文的《边城》都是那么读的。”
1965年,濮本信与丁绍复、金普生合作写出了大型黄梅戏剧本《王杰》,该剧在人民剧场连演30多场,给了濮本信莫大信心。
随后,濮本信申请调至安庆市新华书店工作。原本是打算在书店多读书的濮本信,却因为推敲“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列主义的顶峰”中的“顶峰”是否合适而被冠以罪名,被关进牛棚三四个月之久。
1976年,正在编剧路上跃跃欲试的濮本信发现,自己“倒仓”的嗓子突然又“倒”回来了。热爱舞台的濮本信再次回到舞台,主演的《八一风暴》曾连演86场,轰动宜城。
“小戏”半壁江山不可荒废
在书籍里“泡”久了的濮本信,并未放弃心中的“文学梦”。重返舞台后,又相继创作了《徐锡麟》《被出典的女人》《走出大山的儿女》《七仙女与董永》《半边月》《六尺巷》等大小剧本一百多部。
在一百多部戏曲创作作品中,最让濮老满意的不是他的传统戏,而是占了他大半笔墨的现代小戏。
“现代小戏故事情节简单,创作题材丰富,且形式新颖、活泼,比如《打猪草》《打豆腐》《夫妻观灯》等等都是小戏经典,甚至《六尺巷》,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小事,贴近大众生活,反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然而,面对硕果累累的编剧生涯,濮本信却有一件心事——大戏难出精品,小戏创作愈加贫乏。
“对于黄梅戏来说,小戏的产生、传承、发展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与不可或缺的艺术价值。”濮本信说,“船小好调头,小戏是半壁江山,是黄梅戏的开始,文化部门应该提倡唱小戏、演小戏。”